發布時間:2022-08-31 18:01:45
0次瀏覽8月17日-18日,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中國經貿導刊理事會(以下簡稱“導刊理事會”)組織理事企業以“制造業之光”為主題深入福建考察調研。導刊理事會執行理事長朱東方,常務副理事長李國斌、金丹華,秘書長吳漢,中國市場監督管理學會副秘書長馬吉軍,國家發展改革委產業研究所室主任王云平,清華大學教授徐井宏,著名品牌戰略專家李光斗等參加調研。
調研三家制造業標桿企業
本次調研,理事企業先后走進青拓集團、寧德時代、福耀集團三家制造業標桿企業,通過展廳參觀、生產線參觀、座談交流等方式,認真聽取企業發展歷程、生產經營、科技創新等情況介紹,共同探尋企業高質量發展之道。
青拓集團不銹鋼產量連續七年全球領先。集團發展計劃部副總孫小俠在接待理事企業時表示,青拓練就千億“鋼鐵俠”的秘訣在于不斷創新。以筆尖鋼為例,中國能生產飛機汽車,卻生產不了小小筆頭的“筆尖鋼之問”曾引起業界極大震撼。青拓集團2019年開始對“筆尖鋼”進行研發和生產,經過無數次研討、多輪測試,2020年成功研發并量產可用于制作2.3毫米圓珠筆筆頭的筆尖鋼。近兩年公司又研制了1.6毫米、1.3毫米、1.0毫米規格的筆尖鋼。與其他筆尖鋼不同,青拓集團獨辟蹊徑以錫代替鉛、鉍作為易切削元素應用于筆尖鋼生產,使其更具環保性能。未來2-3年,青拓集團將力爭把筆尖鋼國內市場占有率提高到90%以上,徹底解決筆尖鋼“卡脖子”難題。
寧德時代作為動力電池的龍頭企業,連續五年全球市場占有率排名領先。寧德時代黨委書記孟祥峰在與理事企業的座談交流中談到,寧德時代在2021年的動力電池銷量已經超過100GWh,營業收入超過1000億元,累計為全球383萬輛電動汽車提供配套服務。隨著國家“雙碳”目標的確立,寧德時代也在搶抓“雙碳”發展機遇,致力于實現電池生命周期的碳中和。企業已經獲得新能源產業首張PAS2060碳中和認證證書,并且完成36家供應商的碳摸底,構建起鎳、鈷、錳等電池材料的循環利用體系,未來更會在固定式化石能源替代、移動式化石能源替代、市場應用的集成創新三大方向發力,助力國家“雙碳”目標的實現。
福耀集團自1987年成立以來,經過30余年的發展,產品得到全球知名汽車制造企業及主要汽車廠商的認證和選用。在福耀集團下屬的玻璃工程研究院,理事會調研團參觀了福耀生產的氛圍全景天幕、鍍膜加熱玻璃、5G通訊玻璃、太陽能發電天窗等高新技術產品。負責人介紹到,福耀集團能夠得到全球客戶的青睞,在于其對產品技術和質量的執著追求。從創立開始,福耀始終心無旁騖,專注專業,不賺快錢,數十年如一日地聚焦高品質汽車玻璃的研發和生產,一步一步走到全球行業前列,改變了世界汽車玻璃產業的格局。
與制造業楷模曹德旺座談交流
福耀集團董事長曹德旺憑借獨特的經營眼光和人格魅力,早已成為企業家的榜樣、慈善家的楷模。本次福建調研,曹德旺董事長與理事企業面對面座談交流,并對企業家提出的企業創新、團隊管理、誠信經營、社會責任等問題一一給出自己的答案。
曹德旺坦言,經營企業是一門學問。佛教常常提到“功德”二字,實際上“德”在“功”前,企業家只有先“立德”,然后才可以“建功”。“‘德’是一個人綜合素質的體現,它包含信仰、胸懷、境界、高度、專業的從業經驗、以及淵博的知識,來支持你建功。企業家永遠在學習的路上,我們只要做一個有‘德’的企業家,就一定會有未來。”
隨著互聯網經濟的發展,很多企業選擇直播等線上渠道謀求發展。未來做生意應該傾向于線上還是線下呢?曹德旺給出的答案是一定要根據自己的產品需要。“玻璃是傳統制造業,我們開始做的是功能性汽車玻璃,現在追求安全、舒適,輕量、智能的玻璃產品。這些都需要線下的實物參考,所以我們沒有盲目選擇線上。”
有企業家問到供應鏈的話題,曹德旺談到,供應鏈是一個系統工程,更是企業的長期戰略。他用自己《心若菩提》里的記載的一個客戶舉例——1997年,一家玻璃供應商想把因金融危機擠壓的玻璃賣給福耀,曹德旺二話沒說就答應了。這個時候助理向他請教道:“曹總,這家供應商需要我們的幫助,為什么不借機把價格往下降降呢?”曹德旺說道:“不能只看眼前的利益,從產業鏈的理論上講,上下游企業 ,是有買賣關系,但也是分工不同,不是各自孤立的存在,要想讓福耀健康發展,不僅需要我們自己產品客戶端用戶的繁榮,更需要我們產品供應商的發達。”
受疫情、國際政治、氣候等多種不利因素影響,目前很多中小企業存在經營困難。調研團的眾多中小企業家也將這個問題提給了曹德旺。他支招道:“唐僧取經歷了九九八十一難,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成功需要克服磨難,而且是多重磨難。福耀雖然目前做到了領先,但我剛創業的時候,也是經歷重重困難,但你要相信,這個世上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逢山開路,遇水架橋,企業家就得有這種決心和毅力。”
曹德旺還特別分享了福耀的企業文化——“敬天愛人,止于至善”。“要做到這八個字,也就是要遵紀守法、照章納稅、誠信經營、善待天下人,要把儒家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理念應用到位”。
學習中國制造業轉型升級政策重點
本次福建調研期間,國家發展改革委產業研究所室主任王云平研究員還給企業家們帶來了一場題為《中國制造業轉型升級的方向與政策重點》的主題演講。
王云平介紹到,2021年,中國制造業占GDP比重,10年來首次上升,達到27.4%。有58家制造業企業進入2021年世界500強榜單,比2012年增加27家。截止2021年,培育“專精特新”4萬多家,“小巨人”企業4700多家,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超過800家。雖然全社會重視實體經濟、發展制造業的氛圍愈加濃厚,但和發達國家比較,我國制造業轉型發展任重道遠。差距主要表現在五個方面:一是高端產品供給不足,中低端產品供給過剩;二是“中國制造”品牌美譽度不高;制造業數字化轉型深度廣度不夠;三是“兩高”(高耗能高排放)行業綠色低碳轉型壓力大,落實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任務艱巨;四是大中小企融通發展水平不高,掌握獨門絕技的“專精特新”企業還不夠多;五是產業區域同質化現象仍然突出;產業國內國際循環存在不少堵點卡點。
他也從五個方面給出了中國制造業轉型升級的方向:一是鏈條化。要完善產業鏈大中小企業發展生態、促進制造業產業鏈協調發展、優化產業鏈供應鏈國際布局;二是集群化。我國從本世紀初開始,以園區為載體,大力推進產業集群建設,取得較好成效,未來要建設差異化區域制造基地,建設一批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和先進制造業集群;三是智能數字化。在當前人力成本急劇上升的背景下,智能數字化可以顯著提升企業效率;四是綠色低碳化。制造業綠色低碳發展是實現我國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也是轉型發展的方向。要實施工業領域碳達峰行動,全面建設綠色制造體系;五是品牌化。品牌能夠提升企業價值,改變我國長期處于價值鏈中低端的尷尬位置。要發揮標準引領、管理支撐、品牌促進的綜合作用,推動制造業“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
“實體興,國家強。制造業是立國之本,強國之基。雖然相比之下中國臺球制造業量級較小,但想做好,也必須具有大國時代的工匠精神,也必須緊跟國家的中國制造向中國智造的轉型大趨勢,才能在世界臺球制造業中占據舉足輕重的主導地位。”福建調研結束后,喬氏臺球企業集團的創始人兼董事長喬元栩感慨道。
《中國經貿導刊》為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委刊,被讀者譽為“發展改革工作的參考書”“經濟工作的指南針”。導刊理事會,致力于開展政策解讀、戰略研究、規劃咨詢、成果轉化、品牌服務等服務項目,是政企互動、資源共享、創新發展、合作共贏的高端平臺。本次福建調研,旨在通過考察標桿企業、企業家座談交流、聆聽政策解讀等形式,促進跨區域、跨行業交流合作,破解企業發展的痛點難點,走好高質量發展之路。